时间:2009-06-09 浏览:25252
2006年,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界普遍认为,16号文件的实施,意味着国家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决心。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认真学习16号文件,开展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
一、对高职教育相关文件的简要回顾
199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7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共出台了比较重要的相关的文件5部,即: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4.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5.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这五个文件的先后颁发,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
〔2000〕2号文件主要解决了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要求问题。提出的高职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第一次提出了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有些提法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如要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加大经费投入;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等等。在这个文件中,也提出要用人单位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按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但没有展开系统的阐述。这个文件尽管比较粗糙,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对规范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面的几年,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个文件来组织高职教育的。
〔2004〕1号文件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这个文件主要解决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问题。当时,一些新建的高职院校不安心办高职教育,把工作中心放在学校升格上。有的学校甚至提出“二年通过筹建,五年达到优秀,六年升上本科”的工作目标,办学思路非常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明显。文件提出: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要扭转一些高职院校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扭转一些院校盲目攀高升格倾向。提出高职教育也能办出一流教育的观点。文件第一次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提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大观点。根据这个思想,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如推动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和培训,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定单式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并提出了五年评估一次的评估制度。
〔2004〕12号文件是1号文件思想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是就职业教育整体而言的。对高职来说,这个文件明确了暂停审批高职院校升格的制度。它提出的高职教育要发展为以二年制为主。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个文件所规定的一些制度并没有达到真正落实。因此它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明显要比上面二个文件低。
而2006年颁布的二个文件,则又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件。14号文件主要布置了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是面对少数学校的,(全国有高职院校1060所,示范性占9.5%左右)。而16号文件则是面向所有高职院校的。这二个文件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都把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
二、16号文件的主要精神
这个文件共有9条意见,所以通俗地称为“新九条”。
1.16号文件出台的基本背景。
1999年开始,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每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目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060所,本科院校为660所。
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并没有实质型的区别。高职教育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作为本科教育的一种补充(主要满足了高校扩招的需要,满足了人们上大学的需要)。
对高职教育规律的研究虽然目前还显得缺乏理论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但还是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结论。而与理论研究相比,高职教育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按理论规范的那样去做。如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而实际上许多学校并没有把这个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再如双师型问题、课程改革问题、实训效果问题、职业素质问题等等都没有提到“硬性任务”的高度,而基本上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一种“软性任务”。高职教育并没有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同。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16号文件之前,还有一个14号文件。二个文件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提高质量这个主体。
2.16号文件的基本内容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教育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专业改革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推行“双证书”制度,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80%以上。
(4)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5)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在工学结合实践中,与成年人接触,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人类的认识,清楚合作的重要性,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变的更加成熟,有助于学生就业选择。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合作形式,注重质量管理、过程管理。
(6)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7)师资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
(8)教学评估: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9)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将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宣传,增强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要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建立轮训制度,引导学校领导更新理念,拓宽视野,增强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高等职业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三、14号文件的主要精神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1.重大意义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等,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为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该计划将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总体目标: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2.具体任务
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60万以上在校生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200万人次;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40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每个专业带动区域和行业内3个以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3.示范院校的入选条件
领导能力领先。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综合水平领先。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具备较好的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教学质量好,就业率高,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专业建设领先。专业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在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社会服务领先。积极承担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三、建设计划的实施步骤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2006年-2010年实施,按年度、分地区分批推进,稳步发展。中央财政对入选示范院校实行经费一次确定、三年到位,项目逐年考核、适时调整的做法。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院校,终止立项和支持。中央财政预留部分资金,对项目执行情况好的院校实行奖励。
四、努力方向
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今后的5年时间里,高职教育将进入一次重大调整的阶段。这个调整,既包括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调整,也包括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调整。这对我们既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甚至是不了解的,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的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广大教师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它要求广大教师要眼光向外,转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人,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